2019年10月21日,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教授、语言学家鲁尔道夫·凯勒(Rudi·Keller)先生来到浦京集团官网,于上午10点和下午14点30分,为浦京集团官网德语专业全体同学带来了题为“关于语言的变迁”和“德语有衰败的危险吗”两场德语语言学专题的学术讲座。
上午的讲座题为“关于语言的变迁”,凯勒教授由一个概括性的问题“语言为何要变”出发,沿着语言学史的脉络,将近代以来人们探索语言变迁的过程徐徐展开,首先介绍了“印欧语系”概念的开创者,指出了人们最初对于语言变迁的设想:或许有一种共同的原初语言,演化成今天的不同语言。随后,他提到荷兰作家曼德维尔的《蜜蜂寓言》,借用这个寓言的寓意“私人的恶德反而可以造就社会公益”,来说明,是人们对语言的自发改变造就了今天的语言。
为此,他进一步引用了苏格兰思想家亚当·弗格森的说法:人们并非以他们设想的方式建构国家,而是以他们行动的方式建构国家。在此基础上,他又类比亚当·斯密“无形的手”理论,指出了无意识因素对语言变迁的影响。最后,他用两个生动的图像例证向同学们演绎了,语言是如何为人们所塑造的。他的结论是:语言不按照人们的目标变迁,但其变迁却是人们行动影响的结果。语言作为活生生的有机体,在人们的生活中自发进行变迁。
下午的讲座主题是“德语有衰败的危险吗”。讲座伊始,他先念了两段报纸上关于德语有衰败危险的警告文章,指出这样的担忧一直存在、并不罕见,但却从未在事实上发生过。人们总是陷入这样一种倾向当中:认为以前的语言是完好的、井井有条的,而恰是在“现在”,语言开始有了衰败的趋势。
为了驳斥这种观点,凯勒教授首先以同一语义从拉丁语到当代法语的表达方式变化为例,展示了语言的变迁并非“衰败”。在此基础上,他谈到了语言中“犯错”的意义:如果所有人都犯错,那这就会变成一种新的语言规则。为了作证这一观点,他以几个典型词为例,展示了简写、外来词和遗忘旧规则是如何使人“犯错”并随后使其成为新规则的。
通过那些生动详实的例证,凯勒教授指出:对于语言,人们不应抱有一种井底之蛙式的狭隘态度,而是要坦然于其不断的革新和简化。一些人们常犯的错误,反而是对语言本身系统性漏洞的填补。
凯勒教授的两场讲座结构紧凑、内容详实,同学们收获良多,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。最后,讲座在教授与同学们的互动探讨中圆满结束。
(3522vip浦京集团宣传中心 图文/陆宽)